廈門昆啟實業(yè)有限公司
Xiamen Kunqi Industrial Co., Ltd
有一位名人曾經說過,“不創(chuàng)新,就滅亡”。而創(chuàng)新,不僅僅局限于產品創(chuàng)新,還有管理及商業(yè)模式層面的創(chuàng)新。
筆者在上期文章文末,曾總結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越做越難的根本原因——創(chuàng)新停滯不前,而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訪銷模式的滯后性,也是原因之一。
在展開陳述之前,讓我們看看何謂“訪銷”?
“訪銷”,其實就是訪問銷售的簡稱,通過業(yè)務人員主動訪問顧客,給顧客看樣品和商品介紹,并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,向客戶介紹自家工廠或公司商品的性能及賣點,從而達到推銷其產品的一種銷
訪銷有兩種形式,一種是單層級訪銷,另外一種則是多層級訪銷。
多層級訪銷之所以對經營者更具有吸引力,就是因為借助幾何級數放大的銷售體系,能快速實現銷售目的。
可能到了這個時候,有些小伙伴會犯嘀咕,訪銷模式的不創(chuàng)新,真是導致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不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嗎?
為了解答這個問題,筆者按照如下順序,來展開陳述。
車用潤滑油1.0版本的訪銷模式,出現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。
彼時,殼牌美孚通過從香港進口的方式,進入到中國國內銷售。進口只是第一步,怎么找到客戶,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找到客戶成交,這在當時是沒有任何先例可遵循的。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美孚殼牌派駐有經驗的香港同胞到國內銷售潤滑油。隨著他們的到來,海外快消品行業(yè)的訪銷制度及流程,也在國內逐步傳播和普及。
受制于當時國內體制及政策管制,能夠從事車用潤滑油銷售的,基本都是國營企業(yè)。而這類企業(yè)的體制,也就決定了它的經營形式,只能是一個坐商,沒有任何主動性及積極性可言。
因此,早期的訪銷制度及流程所帶來的效果,并不明顯,也沒有多少人接受和知曉。
同時,因為合作企業(yè)的經營體制,導致其欠缺主動性及積極性。所以在早期,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的訪銷模式層級相對單一,僅限于上游生產廠家與合作商戶之間的聯(lián)系和溝通。而對于下一級經銷渠道的訪銷是不存在的,當然也不需要。
畢竟,在這個供不應求時代,誰手里有貨,誰就有話事權。1.0版本只能說開了個頭而已。在那個時代,只要肯主動走出去拜訪客戶,再加上手中有好產品,基本上就沒有做不成的生意。
時間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,隨著國家政策進一步放開,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也隨之進入相對高速發(fā)展階段。
在這個階段,越來越多外資品牌加快在國內市場的布局和開發(fā)。相關廠家辦事處及貿易代表處,以及具有專一屬性的區(qū)域車用潤滑油代理商的出現,讓訪銷模式進一步迭代。
如果說,訪銷模式1.0版本是一條腿走路,2.0版本最大不同之處,就是兩條腿一起走。
在這個時期,隨著交通工具進一步普及,人車結合的車訪銷模式(我們常說的車銷)出現了。
車銷模式的出現,除了加快客戶拜訪的速度外,也使得成交率及配送的時效性得到提升。時至今日,人車結合的車訪銷模式,除了在車用潤滑油之外,在其它汽車后細分領域依然被采用。
除此之外,在同時期出現的新鮮事物“黃頁”,也大幅度提升了訪銷模式的效率及精準度。
促使訪銷模式得到快速發(fā)展的關鍵因素,還是得益于各個外資品牌的進入。尤其是美孚殼牌嘉實多這三個品牌,對整個中國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訪銷模式的貢獻,是不能否認的。
筆者至今依然記得,當年和我的高中同學在周日背著挎包,開著摩托車到處拜訪修理廠的場景(說明:當時,筆者還在印刷廠當工人,非常羨慕我的同學,能夠做銷售。所以在節(jié)假日時,經常跟我同學去拜訪他的客戶)。
我還在同學所在公司蹭了一次嘉實多的銷售培訓課程,其內容就是有關于“如何有效拜訪及開發(fā)修理廠”。
在交通工具普及、輔助工具出現及廠家大力推廣下,車用潤滑油訪銷模式2.0版本與1.0版本相比,不止是數量方面的提升,還有質的提升。
而代理商的出現,以及相關績效考核方案的推出,也是促進2.0版本發(fā)展的兩個因素之一。沒有人與組織來執(zhí)行、沒有考核激勵制度的輔助,再好的訪銷模式也是枉然。
在當時,訪銷模式2.0版本確實很先進很實用,但也只是在信息不對稱、不透明,傳播不及時的年代,才能彰顯出它的優(yōu)點及作用。
隨著時代的不斷發(fā)展,訪銷模式2.0版本的缺點及不足也就漸漸顯露出來。實際上,這一模式到現在為止,還是我們這個行業(yè)的主流模式,尤其在代理商這塊。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這個行業(yè)不盈利的原因之一。
行文至此,有同行或會持強烈反對意見,做潤滑油生意不盈利,和訪銷模式有何關系?
但在筆者看來,事實上很有關系,并且關系很大。先舉個例子:
在筆者經?;顒拥膹V州市,有一家叫做“BSK”的汽后企業(yè),說出來可能絕大部分車后人都不知道。全名我就不透露了,以免被人誤會充值或打擦邊球。
我為什么要拿它來做案例解析呢?這家企業(yè)成立也就短短四年多時間。但目前其在全國的加盟門店,據說已經有兩千多家。
看到這個數字,大家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:就這樣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車后連鎖加盟企業(yè),居然做到那么多?!
在這里,我想用它的招商模式來告訴大家,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的訪銷模式有多落后,尤其是代理商層面。
此前我也認為,“BSK”是走傳統(tǒng)地推的訪銷模式,但實際上并不是。我用一幅邏輯圖來告訴大家,它是怎樣招商的?
通過以上這幅圖我們不難看出,“BSK”的招商模式與我們現有的訪銷模式,完全截然不同。這種模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。當然,前期的網絡招商推廣費用,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。
事實上,這種招商模式在2009年之前就已經出現了,很多連鎖加盟企業(yè)如途虎都在使用。在網絡上,你也能找到一大堆這類的連鎖加盟招商廣告和信息。
我們再來看看車用潤滑油訪銷模式究竟是怎樣的。
一個業(yè)務員配一臺業(yè)務車,每周每日按照實現安排好的拜訪路線,沿路拜訪新舊客戶。舉例,一個業(yè)務員去拜訪一位老客戶,基本工作流程如下圖顯示:
2.0訪銷模式的工作流程就是很傳統(tǒng)很原始的線下地推。在這種模式下,業(yè)務員只是在公司規(guī)章制度和管理流程要求下,像一臺機械不斷重復著同樣動作。每天拜訪的客戶只是一個數字,一個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值。有的還沒有任何目的,只是為了拜訪而拜訪。
試問,這樣的訪銷模式又有何意義?效率有多高?交易達成率又有多高?
基本上,車用潤滑油代理商給予每個業(yè)務員的車補,都在800-1000左右。如果是企業(yè)自己的車輛,費用就更多了。
以筆者認識的某大牌代理商為例,由于有20多個業(yè)務員及銷售主管,他每月補貼在業(yè)務員自帶車輛方面的油補,就有30000多元。這筆費用說大不大,說小不小。要是在以前,這點費用根本就不算什么。
但是,到了現在整體潤滑油行業(yè)負毛利低毛利年代,這點費用就變成了一筆很大的負擔。甚至有可能是決定其當月凈利潤是正還是負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訪銷模式下,是我們主動去找客戶商談,換言之,是我們求人家。
而圖一所示模式,則是客戶在主動查詢和了解。作為招商的一方,最起碼已經提前知曉客戶的需求,為接下來的商務談判占據有利先機。
說一千道一萬,2.0訪銷模式的根本在于:模式滯后導致精準性差,時效性不高,使得潤滑油代理商在人工成本高居不下的今天,為了維持住現有業(yè)務規(guī)模,不得不繼續(xù)沿用十幾年前的人海戰(zhàn)術。
同時,由于因果關系未改變,導致與客戶之間的“交互“過程,變得不可掌控,且時效性精準性較差,最終使得客戶開發(fā)及維護成本過高。
當然,代理商的人海戰(zhàn)術還有廠家要求的因素存在。但最關鍵的是,作為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,普遍存在的意識形態(tài)及理念的滯后也是關鍵因素。
筆者曾經與另外一家大牌代理商溝通過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3.0版本訪銷模式的可行性。在整個溝通過程中,代理商負責人顯示出濃厚的興趣,但在問及所需要的費用后,就立刻面露難色。
我很理解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情。對于一個傳統(tǒng)潤滑油代理商而言,要他一下子拿出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來做一個新的訪銷系統(tǒng),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抉擇!
面對不確定的風險,代理商寧愿負毛利十幾萬賣貨給批發(fā)商,換取資金的快速回收,也不愿意去做一個他不熟知和了解的事情。
但在產業(yè)+互聯(lián)網趨勢越來越普及的今天,試問,如果我們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尤其是代理商,再不改變現有的人車訪銷的經營管理模式,又怎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競爭力及盈利能力呢?
時代在不斷進步,對于車用潤滑油行業(yè)而言,需要跟上時代發(fā)展的步伐和節(jié)奏,在現有訪銷模式基礎上加以改造,“傳統(tǒng)+創(chuàng)新”才能立于不敗之地。